迁安市秋月评剧团

2018-11-14 15:58:17  

分享到:

评剧是中国有较大影响的一个地方剧种,最早产生于河北东部滦县一带,吸收了河北梆子、京剧等艺术成就,流行于华北、 东北等地,早期叫蹦蹦儿戏,也叫落子、评戏。2006年5月20日,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在唐山各地,评剧是广大人民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。

迁安市秋月评剧团是一个业余群众文化团体,创建于1998年,原为迁安市戏迷协会暨老干部业余评剧团,创团之初只有七八个人,演职人员及乐队人员严重不足,无服装、无道具、无化妆、无场地,练地摊、串胡同、唱选段,乐器票友自带,是一个随意性较强的松散组织。2007年,教育局副局长李得元作为一个戏剧票友加入剧团,开始发挥他超强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,尤其是从岗位上退下来后更是专注于剧团的发展与壮大,自已拿出工资一万元为剧团添置设备、更新服装,并吸收一些有特长的文艺爱好者、戏剧票友加入剧团。现剧团正式发展为29人,最大的80岁,最小的51岁,由迁安市戏剧家协会主席,国家一级演员孟凡龙担任该团导演,退休干部蔡秀娟、周丽娟、郭力银为兼职教师。剧团采取边演出、边规范,边筹资、边壮大的发展模式,一步一步向规模化、特色化、品牌化发展。

在剧目上,从选段向折子戏发展。导演、演练了如《打金枝》、《乾坤带》、《秦香莲》、《花为媒》、《重圆记》、《打狗劝夫》、《姊妹易嫁》、《刘云打母》、《绣鞋记》、《差评记》、《二姐思夫》、《刘翠平哭井》、《费姐》、《李三娘打水》等近20场大型古装评剧,储备了丰富的剧目。

在场地上,从练摊、走街串巷向大型专业性舞台、即时性舞台转进。根据群众需求,从城镇到乡村,从大剧院到农家小院,灵活安排演出。

在筹资上,采取企业捐一点、政府补一点、商演赚一点、个人自愿掏一点的方式,一点点发展壮大。现剧团拥有超过五万元的乐器、道具等设备,公用资产达到十几万元,具备了大型演出和常态化演出能力。

在演出方式上,从自发性的票友聚会向公演、商演、义演结合转进。经常性采取送戏下乡、送戏入堂的方式满足各类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。秋月剧团全部由退休老同志组成,党性强、文化程度高、有较强的组织性与自律性,更具有崇高的责任心与爱心,所以能够经常性地进行自发公益演出与义演。逢假日及重大节日必有演出,五一在工地与民工同乐、六一在操场与小朋友同台、七一党的生日与有关单位联庆、八一建军节到驻迁部队及武警部队慰问演出,九九重阳节到老年公寓、迁安各大敬老院奉上一场场精彩的唱段甚至折子戏。多年来,这些义务演出从不收费,不吃饭,不抽烟,深受各界群众欢迎,尤其是敬老院的老年人,每年重阳节都对他们翘首以盼,过节像过年!

上级各级领导对剧团的关爱,为秋月评剧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,29位退休老同志的无私奉献为剧团注入了青春的活力。每天晚上七至九点,每双休日两个半天的辛苦演练换来了评剧技艺的日臻精湛,换来了剧团的蜚声与赞誉,换来了社区居民的笑口常开。秋月评剧团演出不断,迁安联社主办的的“金融惠民、送戏下乡、情暖社区百姓”主题活动,普及了金融知识,加深了群众与信用社的鱼水深情。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办的的防艾滋病宣传演出,正确引导了广大群众和家庭追求科学、文明、健康的生活方式,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。深入社区、深入企业、国庆节汇演……每一次演出都为为广大群众奉献上了一道道文化饕餮盛宴。文化广场人头攒动,容纳千人的大剧场座无虚席。秋月评剧团现每年义务演出30余场,惠顾社区民众2万多人。

2014年9月秋月评剧团参加了唐山市评剧发展促进会、唐山市文广新局组织的城乡业余评剧交流观摩大赛,参演剧目《王二姐思夫》荣获一等奖,大型古装评剧《重圆记》荣获二等奖,这是唐山市各县区获得的最高奖励。2017年6月23日至25日,代表唐山市在天津市海河大剧院参加了京津冀迎“七一”评剧大展演活动,《重圆记》整场演出受到了京津两市艺术家们的高度评价,为天津市广大戏迷朋友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。

    追梦迎来春满园,诗潮万里卷狂澜。真光二白梁音妙,丽冠群芳玉骨坚。迁安市秋月评剧团汇聚了各行业离休不离志,退休不褪色的评剧票友,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为、老有所乐,虽已离岗,依然追求着梦想,散发着余热。在今后的工作中,秋月评剧团将不断挖掘社区评剧人才,为广大社区群众奉献更多丰富多彩,喜闻乐见的评剧剧目。在各级领导的关爱下,秋月评剧团一定会将评剧艺术更加发扬光大,让迁安“终身学习活动品牌”更加熠熠生辉。